最新情报站

Vitamin D and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

王舒然综述 孙长颢审校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;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,哈尔滨 150086

  维生素D类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、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。1919年Mellan发现了维生素D2。20世纪60年代中叶发现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125OH2D3。它作用于小肠、肾、骨等靶器官,参与维持细胞内、外钙浓度,并调节钙磷的代谢。此外,它还作用于其它很多器官,如心脏、肌肉、大脑、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,参与细胞代谢或分化的调节。
  维生素D的作用大部分是通过活化细胞核内受体,即维生素D受体vitamin D receptor,VDR 来实现的。VDR的配体为125OH2D3,受体与配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,再与细胞核中心的维生素D反应元件相结合,激活或抑制靶基因,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。

1 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
  VDR属于甲状腺素、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核受体超家族成员。VDR在序列和结构上与包括视黄醛、甲状腺激素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的亚家族有很大的相似性。研究证实人VDR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,由11个外显子和数个内含子组成,长约75kb,蛋白质由427个氨基酸组成。从氨基端到羧基端一般可分为A、B、C、D、E、F等6个功能区。
  AB区是不依赖配体的细胞、组织特异性的转录激活自调节功能区AF1。人的VDR AB区大约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。在这个域没有发现什么功能。
  C区:DNA结合结构域DBD,参与DNA顺序识别,也部分参与二聚体界面的形成。该区域高度保守,人、大鼠和鸡VDR DBD的同源性为98.15%。
  E区:该区相对较大并且功能较多:参与结合配体,因而被称为配体结合结构域LBD;与RXR形成二聚体;形成依赖配体的转录激活或抑制功能区AF2。此外,E区对DNA的识别也有协同作用。
  D区和F区: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不详。D区可能是一个铰链区,主要是调节受体的柔韧性,可能与核定位有关。

2 VDR调控钙结合蛋白基因
  VDR调控的基因很多,大多数是骨代谢方面的基因4。在此我们以钙结合蛋白基因为例介绍VDR对基因的调控。
  钙在体内含量仅次于氧、碳、氢、氮,约占人体的2%。钙吸收是一复杂的生理、生化过程,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。机体摄入钙少时主动转运则占主要。钙的主动转运需要维生素D和钙结合蛋白的协助。
  Wasserman等首先证实佝偻病小鸡用维生素D治疗后,有特异性钙结合蛋白(CaBP)的形成。这种维生素D诱导的CaBP已在十几种动物中发现,存在种属特异性。人肠钙CaBP的分子量是12000~21000,它与钙有高度亲和力,结合钙的能力约为2×10-5M-1,CaBP高度集中在杯状细胞和小肠刷状缘区的吸收细胞上。
  在肠的不同部位,肠CaBP水平和钙吸收率相一致,以十二指肠最高,空肠其次,回肠最低。此外,肾、下丘脑、大脑皮质、肾上腺、甲状旁腺等组织也存在CaBP。CaBP在维生素D调节的肠钙转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  哺乳动物能合成两种CaBP,即存在于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CaBPD28K和在小肠的CaBPD9K 。给维生素D缺乏的大鼠和小鸡注射125OH2D3引起小肠粘膜和肾脏细胞中CaBP mRNA的快速合成和CaBPD9K mRNA的积聚。
  应用CaBPD9K cDNA探针技术从大鼠基因库中克隆出一个30kbp的基因片段,CaBPD9K基因就位于该片段的中部位置。CaBPD9K基因长2.5kbp,含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,第一个外显子仅含有一个5'端未翻译的区段,第二个外显子编码第一个钙结合位点,第三个外显子编码第二个钙结合位和3'端未翻译区段,每个钙结合的结构域分别由单独的外显子编码。应用S1核酸酶切图谱和引物延伸法确定了转录的起始位点,从帽的位置上游31bp有一个TATAAA区,翻译起点上游是一个CCAAT盒,一个Alu样序列和AC25,AG23序列共同构成了第2个内含子,重复序列构成帽子上5'端的5kbp和3'端。对比研究发现CaBPD9K的基因序列同CaBPS100基因更相似。而且,CaBPD9K的氨基酸序列也已确定。
  在125OH2D3缺乏的条件下,加入125OH2D3 1h后使胚胎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CaBPD9K mRNA增加2倍,24h后CaBP增加2.5倍。
  缺维生素D大鼠接受维生素D治疗后,在小肠和肾脏CaBP mRNA升高的同时,维生素D受体mRNA却无变化,而地塞米松可以升高维生素D受体mRNA,同时降低CaBPD9K的水平。
  对基因突变技术培养的无牙鼠模型的研究发现,该鼠不仅血中125OH2D3水平升高,而且小肠和肾的CaBP水平升高,二者呈正相关。

3 VDR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
  当VDR与其配体125OH2D3结合后,引起VDR构象改变,并与未结合配体的RXR形成异源二聚体VDRRXR。后者再作用于维生素D靶基因启动子区上的维生素D反应元件,并释放辅助抑制因子复合物,同时募集一些辅助激活因子及通用的转录因子,从而共同形成活性转录复合体。在上述过程中,人们推测125OH2D3可能是诱导VDREs在其螺旋结构12的位置上发生分子内折叠等微小的变化,如关闭配体结合的“口袋”,同时暴露VDRAF2位点,才能使VDR与辅助激活因子相互作用;同样,RXR AF2位点也必须暴露,以便与辅助激活因子相互作用。这些辅助激活因子可称为“搭桥”因子,即将VDRRXR已与VDRE结合与转录起始复合物前体连接起来,并起到稳定转录起始复合物前体的作用;这些辅助激活因子属于类固醇受体辅助激活因子家族,并且具有或兼具有组蛋白乙酰基转移酶活性,可使组蛋白在维生素D靶基因附近就与DNA分离,从而有利于其进入转录过程。除上述间接作用外,现已证明VDR与转录因子TFIIB 之间存在高度特异的直接联接。VDR还可通过转录因子ⅡB直接作用于转录起始复合前体,以便进入转录过程维生素D调节转录的整个过程见图1。

  辅助抑制因子可募集组蛋白脱乙酰基酶,并与类固醇受体结合,使该受体处于失活状态,同时使染色质处于转录抑制状态。视黄酸和甲状腺素受体的抑制介质可与VDRRXR相互作用,从而抑制转录;SUG1是一种26S的蛋白水解酶,它的亚单位可与辅助激活因子共同竞争结合VDR AF2位点,从而抑制转录。另外,SUG1可直接降解VDR。其它还有一些因子如钙网织蛋白一种多功能钙结合蛋白和翻译调节因子L7,均可与VDR相互作用,阻止其与DNA结合。在核受体蛋白信号调节途径中,辅助激活因子和辅助抑制因子复合物之间的平衡决定了DNA的转录是开始还是关闭。
 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许多转录因子活性调节的一种方式。人类第208位丝氨酸被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后引起VDR转录活性增加,而第51位的丝氨酸被蛋白激酶C磷酸化后则导致VDR与VDRE相互作用的减低,但是这些作用均与VDR同DNA的结合无关。因此,认为VDR的磷酸化不是VDR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步骤。磷酸化对VDR转录活性的意义目前仍难以确定。

4 实际意义
  通过维生素D调节基因表达的研究,除了了解维生素D传统功能的机制外,还发现维生素D能调节许多基因表达,并具有许多新的功能。
  在传统的靶组织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维生素D调节基因,如发现了锁骨-颅骨发育障碍基因的一个新的转录因子Osf2cbfal。在对破骨细胞形成研究中,发现了两个新的维生素D调节基因。这些新基因的发现,进一步加深了对维生素D生理功能的理解。此外,在非传统的靶组织中,也发现了维生素D调节的基因。如125OH2D3抑制细胞因子IL2、IL8和IL12的转录过程。
  对维生素D调节基因表达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VD生理功能的作用机制,而且有利于发现维生素D新功能及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新的应用价值。

参考文献:

  1. Walters MR. Newly identified actions of the vitaminD endocrine system. Endocr Rev 1992 13719-64.
  2. Miyamoto K Kesterson RA Yamamoto H et al.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vitamin D receptor chromosomal gene and its promoter. Mol Endocrinol 1997 111165-79.
  3. Strugell SA Daluca HF. The vitamin D receptor structure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. Proc Soc Exp Boil Med 1997 215223-228.
  4. Lowe KW Maiyar AC Norman AW. Vitamin Dmediated gene expression. Crit Rev Eukary Gene Exp 1992 265-109.
  5. Cai Q Chandler JS Wasserman RH et al. Vitamin D and adaptation to dietary calcium and phosphate deficiencies increase intestinal plasma membrane calcium pump gene expression. Proc Natl Acad Sci USA 1993 901345-1349.
  6. Christakos S Gabrielides C Rhoten WB. Vitamin Ddependent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 chemistry distribution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 and molecular biology. Endocr Rev 1989 103-26.
  7. Perret C Lomri N Gouhier N et al. The rat vitaminDdependent calcium-binding protein 9kDa CaBP gene.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structural organization. Eur J Biochem 1988 17243-51.
  8. Wu JC Smith MW Lawson DE. Time dependency of 1 25OH2D3 induction of calbindin mRNA and calbindin expression in chick enterocytes during their differentiation along the crypt-villus axis. Differentiation 1992 51195-200.
  9. Seifert MF Gray RW Bruns ME. Elevated 125dihydroxyvitamin D3 and intestinal calbindin-D9k in the toothless rat. Am J Physiol 1990 257E377-481.
  10. Mangelsdorf DJ Thummel C Beato M et al. The n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 The second decade. Cell 1995 83835-839.
  11. Schulman IG Juguilon H Evans RM. Activation and repression by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shormone modulates an equilibrium between active and repressive states. Mol Cell Bio 1996 163807-3813.
  12. Hong H Kohili K Garabedian MJ et al. GRIP1 a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for the AF2 transactivation domain of steroid thyroid retinoid and vitamin D receptors. Mol Cell Boil 1997 172735-2744.
  13. Jurtka PW Hsieh JC Nakajima S et al. Human vitamin D receptor phosphorylation by casein kinase Ⅱ at ser-208 potentiate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. Proc Natl Acd Sci USA 1996 933519-3524.
  14. Rachez C Freedman LP. Mechanisms of gene regulation by vitamin D3 receptor a network of coactivator interaction. Gene 2000 2469-21.